|
禹王遺跡巡禮 印證史傳不虛 |
於2010年8月1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所召開的第三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宣佈中國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包括了周公測影台和觀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闕、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築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處11項珍貴的歷史建築。海峽兩岸大禹文化學術研討會此行學術考察的重點,就是與大禹文化相關的太室闕、啟母闕、啟母石、觀星台等古建築。
|
|
禹王祠前合影
|
【祖家莊】
8月11日上午研討會開幕式及禹王祭祀典禮結束時,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理事長林呈財博士,帶領學會副理事長陳世耀先生、執行長劉雪筠律師等一行三十餘人,在中國大禹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常松木老師的領路及導覽之下,來到了第一站「大禹故里祖家莊」。迎面而來的巨型石柱,昂然挺立在嵩山少室山腳下,令人不禁肅然起敬。
石碑三面,分別是著名書法家文懷沙所題字的「大禹故里祖家莊」、著名書畫家屠德昌所題字的「大禹故里祖家莊」以及北京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所題字的「大禹故里」,成為登封少林街道的醒目地標。
《史記》索隱言「禹生石紐」,石紐亦即是在鯀活動之地的嵩山。祖家莊內即有石紐,被傳為大禹誕生之地,此說亦符合夏人起源於嵩山地區的事實。常松木老師指著他所站立的一座小土崗,說這是「息壤崗」,位置在祖家莊村北,此地地勢明顯高於村中其他地方,相傳先秦時代溪河洪水不管多大,都淹沒不了它,水漲它也跟著往上長。據說因鯀治水的時候,在此地留下來一抔息壤因而得名。
|
|
遠眺嵩山
|
|
大禹故里祖家庄花崗岩石柱前合影
|
|
常松木老師講解禹生石紐記石碑
|
【啟母闕】
接著,一行人追隨林博士搭車來到位於祖家莊村東北七公里處的啟母闕。啟母闕在登封市北側嵩山萬歲峰下,是漢代啟母廟的神道闕。所謂「闕」,就是建築在城門、墓門、宮門、廟門前的兩個相峙而對稱的建築物,古時「缺」和「闕」通用,兩闕之間沒有横額,作爲道路使用。闕的用途主要表示大門所在,它是象徵性的大門,城闕可以登臨瞭望、察看敵情,宮闕和城闕因建置在交通要道上,可以懸掛布告、法令,昭示國人,而廟闕也叫做神道闕。
啟母闕上有兩方闕銘,皆在西闕北面。一方為啟母闕銘,闕銘上的前一部份,回顧中國古代一次怵目驚心的特大洪水,鯀因用圍堵的方法治理失敗而喪生;禹吸取教訓改用疏通河道排泄洪水的方法,終於成功。最後是讚頌大禹因征服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可貴精神。
根據啟母闕銘文可以看出,大禹治水確實是歷史事實,並且銘文中明確提到「三過無入,實勤斯民」,這和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說故事相契合。石塊上的浮雕人物畫像、魔術、鬥雞、馴象、蹴鞠等,特別是啟母化石、夏禹化熊的畫像,也是研究大禹治水和大禹故里的重要實證。
|
|
啟母闕
|
|
啟母闕內石雕動物
|
|
常松木老師講解太室闕內石雕
|
【啟母石】
離開了啟母闕,我們步行前往距離百來米的啟母石。根據史料考證《漢書•武帝紀》顏注引《淮南子》的記載,有以下這樣一個故事:「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啟母石裂開的方向,正好就是北方。依傳說,大禹的兒子因為石頭開啟之後,從北方生出來,因此禹將兒子取名為「啟」。後人便把禹妻塗山嬌變成的那塊巨石取名為「啟母石」。
|
|
啟母石前合影
|
【太室闕】
太室闕位於太室山腳下,今年適逢太室闕建成滿1900周年,這也是此行考察的重點建築。我們抵達太室闕時,看見闕外於1949年所建的保護房木構門窗,已經腐朽斑駁,再次見證到以石頭為主體結構的建築物,果然屹立不搖,千年不朽。
太室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只開放給一級官員查看,今日,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一行人在林博士的帶領之下,能夠親眼目睹如此珍貴稀有的世界文化遺產,備感榮幸。太室闕的石磚歷經一千九百年,其上的石刻畫像依然清晰可見。這些畫像雕飾有雞、兔、鳥、魚、吉祥羊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亭閣、鋪首銜環、車馬出行、雜技表演等等,模樣生動鮮活,完全不輸給現代美術作品。特別是雕刻在東闕南面的小耳、短尾、長鼻子似象非象的罕見動物,讓人對先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想樣空間。
此外,畫像磚上人物、車馬出行、馬技、劍舞、動物共五十餘幅,也呈現當時漢代貴族的生活場景,為現今的考古及歷史研究提供珍貴的材料。
|
【觀星台】
正值秋分時節,雖然時間已晚,但高緯度的登封依然天色明亮。我們坐上遊覽車來到下一站「觀星台」。觀星台建于元朝初年,即公元1276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藉由觀星台的裝置來觀測日影的變化,還可以算出一年的長度。公元1281年,忽必烈曾命郭守敬編製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求得的回歸年周期為365.2425日,與現代科學推算的回歸年期相比,僅差26秒,真是不可思議。
觀星台是由台身和量天尺組成的一座青磚石結構建築,台身狀如覆斗,其作用是「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觀星台不僅保存了中國古代圭表測影的實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測影以來測影技術發展的高峰,對中國天文史和建築史都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可惜我們抵達的時候,觀星台正在整修,因此常老師便針對周邊幾個複製的古代測量儀為我們進行講解。
|
|
觀星台內測影圭表
|
接著再參訪大禹故都陽城王城崗遺址的出土文物陳列館,有許多先民留下的器物,造型豐富、變化多樣。雖然時間已晚,我們依然興致盎然,繼續驅車往訪中嶽廟及迎仙閣,抵達迎仙閣時,已是華燈初上,樓梯高處的迎仙閣瞬間開啟金黃色的燈光,彷彿佛光乍現,大家欣喜之餘趕緊拿起相機拍照,也為今日的學術考察知性之旅,畫下一個美好的句點。
|
|
河南電視台採訪林呈財理事長
|
|
參觀大禹文化紀念館
|
|
中嶽廟前合影
|
|
迎仙閣前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