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靜波瀾 慈航普渡
〜澎湖開台天后宮 舉辦「感恩祈福 伎樂齋天供佛」儀典


~慧行志工 張智凱老師撰文分享 2022年10月22日

《華夏天女敦煌舞群》於10月22日,一行30餘人跨海來到已暌違兩年多的澎湖馬公「天后宮」(109年7月11日曾在此演出華夏劇場第二集「女媧補天」),盛大舉辦一場為眾生祈福的「伎樂齋天供佛」儀典暨樂舞獻演,全體以至誠之心來感恩祈福,於「天后宮」的廟前廣場上翩翩起舞獻演。

位於馬公市中央里的「天后宮」,不但是澎湖的「闔澎」三大宮廟之首,也是全台灣最早建立的媽祖廟,建廟至今已超過400年,列為「國定古蹟」。早期福建沿海漁民為保佑出海船隻與作業平安順遂,會在船上供奉媽祖以求庇佑,後期則在澎湖定居後移往岸上建廟奉祀,稱為「媽祖宮」。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進攻澎湖,打敗了明鄭守軍。施琅認為能夠取勝全靠媽祖顯靈相助,於是奏請康熙皇帝加封。清廷准奏,而於第二年正式加封媽祖為「天后」,從此「媽祖宮」又稱為「天后宮」。正因為康熙皇帝的加封,目前供奉的媽祖神像都是金面媽祖,頭帶后冠,慈眉善目,雍容和藹。

參與本次儀典演出的觀眾非常踴躍,個個充滿期待的眼神,而貴賓們紛紛到場參與,包括有天后宮黃如德委員、總幹事曾志賢,縣議會副議長陳雙全及其公子馬公市民代表候選人陳毓仁,澎湖縣議員呂光宇,代表馬公市市長葉竹林的馬公市文創課課長陳秋熹,馬公巿市代表黄旭輝,馬公市民代表候選人謝佑康、吳武宗,桃園市澎湖同鄉會理事長黃正華,蕭佰勳老師賢伉儷等嘉賓雲集,更顯現儀典之莊嚴隆重。

在儀典進行之前,先由本學會理事長林呈財博士帶領所有參與人士,向「天上聖母」頂禮發願,之後開始舉行儀典,由本學會副理事長陳世耀、執行長劉雪筠律師,與天后宮黃如德委員共同擔任主祀者,一一獻祀鮮花、素果及清酒,而後同聲獻唱詩頌《將進酒》(台語版),接著展開精彩的樂舞獻演。

第一首「希望之歌」,首先演出由智者所領航的般若船,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衝破狂風巨浪,救渡眾生,到達了解脫的彼岸。正如先民克服萬難,在天后媽祖的庇佑之下,渡過黑水溝,先來到澎湖島,再轉到台灣島。能平安到達澎湖,代表「希望」就在眼前,還能代代傳承。

而後上場第二、三首樂舞,分別是滿溢著收穫喜悅的「樂採茶青」,以及象徵辛勤耕耘後帶來豐收的「芒種」。其中第四個及第八個獻演節目,乃是澎湖縣文化局大力輔導推動的涼傘隊、所表演的「五行八卦陣」及「入廟參拜 恭迎聖駕」,是由徐孝恆師傅所指導表演,為這次的「感恩祈福 伎樂齋天供佛」儀典,更增添「天后娘娘」之威靈顯赫。

詩云:「舞動涼傘生陰陽,腳踏八卦鎮天下」。涼傘古稱為「華蓋」,是帝王、后妃等出巡時用來遮陽的車蓋或傘蓋,通常使用華麗的刺繡裝飾,以彰顯帝王的尊貴。而後也用於神駕儀仗之列,臺灣民間習稱「涼傘」,其外型為一圓筒狀,象徵蒼天,萬物莫不覆育其下,相傳女媧娘娘補天正是涼傘華蓋之始祖。涼傘上繡有主神或宮廟之名號、以及八仙、龍鳳等圖案,並繫有兩條劍帶,下方則綴上流蘇。頂端會有葫蘆、寶塔、飛鳳等裝飾物,其顏色約有五種,也就是由五行之色—青、紅、黃、白、黑所組成,一般神明通常採用紅色,地位高者採用黃色,與皇帝所用相同。在神明出巡、進香時,於每頂神轎前都必備一把涼傘在前方引路,代表該尊神明的先鋒。今日「踏涼傘」已成為澎湖宮廟獨有的傳統技藝文化,其虎虎生風的七星步法,大多具有武術功底,唯因年輕人多不願意學習,致使涼傘文化有逐年式微之虞。10多年前,澎湖縣文化局為發揚澎湖縣傳統的涼傘文化,故禮聘涼傘師傅開班授課,讓傳統涼傘技藝得以傳承。今日親眼見證澎湖宮廟「踏涼傘」獨具特色,確實有別於台灣所見宮廟的陣頭文化。

第五首樂舞是「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該牧羊人代表「先知」,可引領迷途羔羊返回心靈的故鄉。第六首樂舞是「老的路上善待自己」,其真意在於:人們不能只有獨善其身,更要兼善天下。第七首是高潮迭起的「氣壯山河—太極功夫扇」的表演,只見耍扇之舞者手腳俐落、勁道內蘊,正是剛柔並濟、允文允武。第九首是「最後的傾訴」,藉舞蹈演繹出歌詞中「你燃燒自己,溫暖大地,任自己成為灰燼,讓一縷縷火焰,翩翩起舞」的意境,也讓在場的觀眾們進入感動的心境。

最後全體立於供奉「天上聖母」的大殿前面,一同齊聲大合唱「你打開我的眼睛」,且邀請堯舜禹學會理事長林呈財博士為此儀典做一個精闢又深刻的總結。天后宮曾總幹事特別代表廟方致贈一幀「感謝狀」,並且全體歡喜地來一張大合照,為此儀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點。而《華夏天女敦煌舞群》再次以至誠之心、完成華夏文化樂舞的獻演,不僅為眾生祈福祝禱,也拓展了自己的胸懷和眼界,並充實了自我的心靈能量。

「海靜波瀾 慈航普渡 「感恩祈福 伎樂齋天供佛」儀典

本篇文章圖片轉載自 2022年10月23日 澎湖時報 【記者: 嚴光澎】

【記者嚴光澎報導】《華夏天女敦煌舞群》22日上午,一行30餘人便跨海來到已暌違兩年多的澎湖馬公「天后宮」,盛大舉辦一場為眾生祈福的「伎樂齋天供佛」儀典暨樂舞獻演,全體以至誠之心為眾生祈福,而在「天后宮」的廟前廣場上,翩翩起舞。

昨日參與本次儀典演出的觀眾非常踴躍,個個充滿期待的眼神,而貴賓更是紛紛到場,有澎湖縣政府參議陳晶卉、縣議員呂光宇、馬公巿市代表黄旭輝等貴賓雲集,更顯儀典之隆重。

在儀典進行之前,先由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林呈財理事長帶領天后宮蔡光明主委及所有參與人士,向天上聖母頂禮發願,之後開始舉行儀典,由該會執行長劉雪筠律師與主委共同擔任主祀者,獻祭鮮花、素果及清酒,在獻詩頌《將進酒》(台語版),之後就是獻演樂舞。

從第一首「希望之歌」,一開始便是演出智者所領航的般若船,衝破狂風巨浪,救渡眾生到達解脫的彼岸。正如先民克服萬難,在天后媽祖的庇佑之下,渡過黑水溝,先來到澎湖島,再轉到台灣島。第二首是滿溢著青春活力的「樂採茶青」,第三首是象徵辛勤耕耘後帶來豐收的「芒種」,第四個和第八個獻演節目為澎湖縣文化局涼傘隊的「五行八卦陣」以及「入廟參拜、恭迎聖駕」,由小徐師傅所指導表演,為這次的「感恩祈福 伎樂齋天供佛」儀典,更增添「天后娘娘」肅穆莊嚴之威靈顯赫。

其中,還有澎湖宮廟獨有的「踏涼傘」,林理事長大讚有別於在台灣所見宮廟的陣頭文化。

最後全體立於供奉「天上聖母」的大殿前面,一同齊聲大合唱「你打開我的眼睛」,為此儀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點。《華夏天女敦煌舞群》再一次以至誠心,完成一場華夏文化樂舞的誠摯演出,不僅為眾生祈福祝禱,也拓展了自己的胸懷,並充實了自己的心靈能量。

華夏天女敦煌舞群》一行30餘人便跨海來到在「天后宮」的廟前廣場上,翩翩起舞。(嚴光澎攝)。

澎湖宮廟獨有的「踏涼傘」,真是有別於在台灣所見宮廟的陣頭文化。(嚴光澎攝)。

澎湖開台天后宮 舉辦「感恩祈福 伎樂齋天供佛」儀典

本篇文章圖片轉載自 2022年10月24日 台灣新聞雲 【記者王俊欽/澎湖報導】

華夏天女敦煌舞群,於10月22日一行30餘人跨海來到已暌違兩年多的澎湖馬公「天后宮」(109年7月11日曾在此演出華夏劇場第二集「女媧補天」),盛大舉辦一場為眾生祈福的「伎樂齋天供佛」儀典暨樂舞獻演,全體以至誠之心來感恩祈福,於「天后宮」的廟前廣場上翩翩起舞獻演。

位於馬公市中央里的「天后宮」,不但是澎湖的「闔澎」三大宮廟之首,也是全台灣最早建立的媽祖廟,建廟至今已超過400年,列為「國定古蹟」。早期福建沿海漁民為保佑出海船隻與作業平安順遂,會在船上供奉媽祖以求庇佑,後期則在澎湖定居後移往岸上建廟奉祀,稱為「媽祖宮」。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進攻澎湖,打敗了明鄭守軍。施琅認為能夠取勝全靠媽祖顯靈相助,於是奏請康熙皇帝加封。清廷准奏,而於第二年正式加封媽祖為「天后」,從此「媽祖宮」又稱為「天后宮」。正因為康熙皇帝的加封,目前供奉的媽祖神像都是金面媽祖,頭帶后冠,慈眉善目,雍容和藹。

參與本次儀典演出的觀眾非常踴躍,個個充滿期待的眼神,而貴賓們紛紛到場參與,包括有天后宮黃如德委員、總幹事曾志賢,縣議會副議長陳雙全及其公子馬公市民代表候選人陳毓仁,澎湖縣議員呂光宇,代表馬公市市長葉竹林的馬公市文創課課長陳秋熹,馬公巿市代表黄旭輝,馬公市民代表候選人謝佑康、吳武宗,桃園市澎湖同鄉會理事長黃正華,蕭佰勳老師賢伉儷等嘉賓雲集,更顯現儀典之莊嚴隆重。

在儀典進行之前,先由本學會理事長林呈財博士帶領所有參與人士,向「天上聖母」頂禮發願,之後開始舉行儀典,由本學會副理事長陳世耀、執行長劉雪筠律師,與天后宮黃如德委員共同擔任主祀者,一一獻祀鮮花、素果及清酒,而後同聲獻唱詩頌《將進酒》(台語版)接著展開精彩的樂舞。

第一首「希望之歌」,首先演出由智者所領航的般若船,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衝破狂風巨浪,救渡眾生,到達了解脫的彼岸。正如先民克服萬難,在天后媽祖的庇佑之下,渡過黑水溝,先來到澎湖島,再轉到台灣島。能平安到達澎湖,代表「希望」就在眼前,還能代代傳承。而後上場第二、三首樂舞,分別是滿溢著收穫喜悅的「樂採茶青」,以及象徵辛勤耕耘後帶來豐收的「芒種」。其中第四個及第八個獻演節目,乃是澎湖縣文化局大力輔導推動的涼傘隊、所表演的「五行八卦陣」及「入廟參拜 恭迎聖駕」,是由徐孝恆師傅所指導表演,為這次的「感恩祈福 伎樂齋天供佛」儀典,更增添「天后娘娘」之威靈顯赫。 詩云:「舞動涼傘生陰陽,腳踏八卦鎮天下」。涼傘古稱為「華蓋」,是帝王、后妃等出巡時用來遮陽的車蓋或傘蓋,通常使用華麗的刺繡裝飾,以彰顯帝王的尊貴。而後也用於神駕儀仗之列,臺灣民間習稱「涼傘」,其外型為一圓筒狀,象徵蒼天,萬物莫不覆育其下,相傳女媧娘娘補天正是涼傘華蓋之始祖。涼傘上繡有主神或宮廟之名號、以及八仙、龍鳳等圖案,並繫有兩條劍帶,下方則綴上流蘇。頂端會有葫蘆、寶塔、飛鳳等裝飾物,其顏色約有五種,也就是由五行之色—青、紅、黃、白、黑所組成,一般神明通常採用紅色,地位高者採用黃色,與皇帝所用相同。

在神明出巡、進香時,於每頂神轎前都必備一把涼傘在前方引路,代表該尊神明的先鋒。今日「踏涼傘」已成為澎湖宮廟獨有的傳統技藝文化,其虎虎生風的七星步法,大多具有武術功底,唯因年輕人多不願意學習,致使涼傘文化有逐年式微之虞。10多年前,澎湖縣文化局為發揚澎湖縣傳統的涼傘文化,故禮聘涼傘師傅開班授課,讓傳統涼傘技藝得以傳承。今日親眼見證澎湖宮廟「踏涼傘」獨具特色,確實有別於台灣所見宮廟的陣頭文化。

第五首樂舞是「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該牧羊人代表「先知」,可引領迷途羔羊返回心靈的故鄉。第六首樂舞是「老的路上善待自己」,其真意在於:人們不能只有獨善其身,更要兼善天下。第七首是高潮迭起的「氣壯山河—太極功夫扇」的表演,只見耍扇之舞者手腳俐落、勁道內蘊,正是剛柔並濟、允文允武。第九首是「最後的傾訴」,藉舞蹈演繹出歌詞中「你燃燒自己,溫暖大地,任自己成為灰燼,讓一縷縷火焰,翩翩起舞」的意境,也讓在場的觀眾們進入感動的心境。最後全體立於供奉「天上聖母」的大殿前面,一同齊聲大合唱「你打開我的眼睛」,且邀請堯舜禹學會理事長林呈財博士為此儀典做一個精闢又深刻的總結。天后宮曾總幹事特別代表廟方致贈一幀「感謝狀」,並且全體歡喜地來一張大合照,為此儀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點。而《華夏天女敦煌舞群》再次以至誠之心、完成華夏文化樂舞的獻演,不僅為眾生祈福祝禱,也拓展了自己的胸懷和眼界,並充實了自我的心靈能量。

建議使用I E 11.0 以上瀏覽器及 1024*768 解析度/最近更新日期: 2022年11月8日
Copyright 2017 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 All Rights Reserved 著作權所有
尊重智慧財產權  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