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屋長祥宮】伎樂供佛儀典紀實 |
~~慧行志工 李碧珠女士撰文分享 2022年5月28日
今年的梅雨十分豐沛,已經連續下了一個多星期,難得今晨雨過天晴,真是天公作美。古云:「人有誠意,佛有感應」,5月28日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的華夏天女敦煌舞群,來到桃園【新屋長祥宮】舉行「伎樂供佛 酬神感恩祈福」儀典,祈禱新冠疫情早日平息,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當天到場的貴賓有廖忠雄主委賢伉儷、彭勝康副主委、昭靈宮許義炬總幹事、埔頂里李美玉里長等,並獲得來賓及鄉親們的熱烈迴響。 |
新屋長祥宮又稱「五穀先帝廟」,位於桃園市新屋區九斗里,佔地頗大,面積共有一甲七分,宮廟外的上方建有一座手持稻穗的神農大帝坐像,全身由青銅打造,於1993年鑄造完成,號稱是台灣最大的神農大帝神像。臨海又有大片農田的新屋鄉,一直是桃園的魚米之鄉,而五穀神農大帝就是新屋鄉的守護神,護佑當地魚米物產豐收,是鄉民們重要的信仰中心。 |
神農氏乃遠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傳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祂就已經發明耒耜(農具,起土之用),並教導人民種植五穀;且親嚐百草、發現茶葉,以草藥為人民治病。神農大帝引領人們由原本的採集狩獵維生,邁入了農耕時期,使得華夏民族的先祖們,開始有了較為穩定的生活,不再為生存而四處奔波發愁,也讓華夏文明得以開始快速的發展。而神農大帝親嘗百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捨身精神,讓祂的一生「證得實相」,成為人人尊崇的大醫王,更是後世景仰的「五穀先帝」。 |
早在古代,五穀雜糧就是東方人的主食,《黃帝內經》也明確指出「五穀為養」,說的是五穀可以養五臟,而這五穀就是「稻、黍、稷、麥、菽」。以中醫的角度來看,五穀雜糧不僅可以裹腹,還是五臟食療養生的好食材,例如小麥(麥)可以養心,高粱(黍)可以養肝,小米(稷)得以養脾,而大米(稻)重潤肺,大豆(菽)則能養腎等。 |
《伎樂供佛》舞蹈中有一首「芒種」舞曲。芒種是五月的第二個節氣,是指在黃河流域的稻麥,此時皆已吐穗結實,長出細芒。「芒種」的「芒」是指結實的稻麥榖粒上長出了「細芒」,而「種」是指稻麥已結實成「種」可稼種矣。閩南地區有句諺語:「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亦即芒種日若降雨,就會持續下到農曆五月,即俗稱的「梅雨「。俗話說:「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在這個時節若有大雷雨降臨,即為秋天豐收的預兆。 |
堯舜禹文化學會理事長林呈財教育博士也為我們解說「芒種」這首舞蹈的意義。他說起:古時的跳舞是一種祝禱的儀式,是對天地的禮讚,有著無比崇敬的心意。藉此「芒種」的舞蹈要告訴大家,每年都要通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歷程,才有豐碩的收穫;而「芒種」時節,穀子結得好不好,要看先前的「穀雨」節氣的雨水是否充足。農夫看天吃飯,得要風調雨順,秋收時節方有豐碩的果實可以採收。這支舞曲意涵深遠,不僅點出「及時努力播種耕耘、才能有豐盈收穫」的因果關係,更提醒我們要能心懷感恩,感謝前人辛勤的耕耘,我們現在才能享有幸福的生活,正是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道理。 |
今日以虔誠恭敬之《伎樂供佛》,來祈祝世人「平安喜樂、富貴吉祥」,更期勉志工團隊們:要深入認識祖先所遺留下來的智慧資產「華夏文化」,並積極努力將它弘揚及創新,讓祖先之美名可以永垂千古,也讓我們對祖先的愛能愛到永恆。期望將「伎樂供佛 酬神感恩祈福」的儀典持續推廣,也號召有志一同的社會大眾,共同來推動優良的「華夏文化」,以化解種種文明的衝突,讓世界能夠和平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