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宋末三傑之一的文天祥在從容就義前於衣帶上自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可謂是後代儒生的典範,對於聖賢之訓念茲在茲,更說明中國注重文以載道的知識分子對於「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目標的自我期許。
中國儒生深受孔子學說影響,向來有「子不語,怪力亂神」①的根深蒂固觀念,因此,經史子集當中關於怪異、勇力、叛亂、鬼怪之事,也不輕易提起。除了受到教育家孔子的影響之外,史學家司馬遷也認為:「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②說明古代知識分子實事求是,鮮少涉獵無關於經濟民生與國家制度的神話傳說之研究。
然而,台灣堯舜禹文化學會理事長教育博士林呈財先生,於2017年1月7日在上海文廟(孔廟)儒學署,對包括河南大禹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常松木老師在內的學者專家們,以及多位對於孔子思想有深入研究的學界人士所進行的堯舜禹文化演講當中,有以下的論點:「神話不是謊話。」此論點有別於傳統儒家對於神話的看法。神話若不是謊話,那麼,神話跟當時先民的社會環境有何相關?此疑問,促使筆者產生對於中國神話的研究動機。
二、 神話的定義
在探討神話是否為當時先民真實記載之前,首先要了解學者對於神話的定義。筆者羅列魯迅、茅盾、劉大杰、袁珂、譚達先、徐治平等對於神話的定義如下:
(一) 魯迅:「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③
(二) 茅盾:神話「是一種流行于上古時代的民間故事,所敘述的是超乎人類以上的神們的行事,雖然荒唐無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傳述,卻確信以為是真的。」④
(三) 劉大杰:「神話是初民對于自然現象的解釋,反映人類和自然界的鬥爭。」「遠古的神話,都是原始社會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創作。在有文字以前,已經廣泛地流傳在人民的口頭。它們流傳日久,使得故事的內容複雜化、系統化、美麗化,而成為初民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對於自然現象的解釋,對於自然界的鬥爭和願望以及全部社會生活在藝術概括中的反映。」⑤
(四) 袁珂:「甚麼是神話?」袁珂認為這是一個不容易解答的問題。他引用高爾基(1868-1936,俄國文學家、文藝理論家)的話來解答:「一般說來,神話乃是自然現象,對自然的鬥爭,以及社會生活在廣大的藝術概括中的反應。」這就說明了神話的產生,也是基於現實生活,而並不是出於人類頭腦的空想。高爾基又更明白地告訴我們說:「要把費盡一切力量去為生存而鬥爭的兩腳動物想像為離開勞動過程,離開氏族和部落的問題而抽象地思想的人,這是極端困難的。」這就更說明了神話的產生,是和現實生活有緊密的連繫。總之,袁珂認為,神話「不能離開當時人類的現實生活、勞動和鬥爭而作憑空的推想。」⑥
(五) 譚達先:「古代人們為了表達他們自己企圖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願望、奮鬥業績,表達對於社會生活的認識,對於自然現象的解釋,通過幻想虛構成的神奇的口頭故事,便叫做神話。」「假如說得嚴密和科學一些,神話就是自然界和社會型態在原始社會人民不自覺的藝術幻想中的生動反映,也是當時生產力低下的人民企圖支配自然的一種結果。」⑦
(六) 徐志平:「所謂神話,實為原始人類想像的產物。在遠古時代,人們對於宇宙自然的奧妙,以及自己內心深處的許多感覺,都感到難以理解。而在對周遭環境不能理解的情況下,人是沒有辦法生存的。因此,人們便想出各式各樣的解釋,他們採取直觀直感的方式,透過奇妙的想像,創造出許多光怪陸離的神話故事出來。這些故事,我們現在讀起來也許會感到不可思議,但在當時,原始人類其實是深信不疑的。原始時代的人,等於是在人類發展的童年階段,因此初民的心靈,和幼兒的心靈非常相近。幼兒相信洋娃娃會說話,花草樹木都有生命,初民的想法便是這樣,我們稱這種思維為『原始思維』,神話便是在這樣的思維下不斷被創造出來的。」⑧
分析以上學者的敘述,筆者發現神話具有以下特點:
(一) 神話的神,指的是上古時期的英雄人物:魯迅認為神話是「出于人力所能以上」;茅盾認為神話是「超乎人類以上的神們的行事」;劉大杰認為神話是「反映人類和自然界的鬥爭。」以上三者對神話的定義,均將神話的神解釋為其能力超乎一般人。綜合以上三人對於神話的觀點,筆者認為:神話的神,是領導先民對抗惡劣自然環境,對於人類生存有重大貢獻的英雄人物之解釋。神話是人話,因此「神話不是謊話」。
(二) 神話具有文學性與藝術性:劉大杰認為神話是「對於自然界的鬥爭和願望以及全部社會生活在藝術概括中的反映。」;譚達先認為「神話就是自然界和社會型態在原始社會人民不自覺的藝術幻想中的生動反映」;徐志平認為「所謂神話,實為原始人類想像的產物」,以上三人從文學與藝術的角度對神話定調,筆者認為:文學與藝術特有的想像力,使神話故事的情節發展有無限可能,形成先民特有的口頭創作。神話是上古時期文學的開端,先民的無知純真與未受啟蒙的兒童相似,神話表現人性的真實面,因此「神話不是謊話」,神話亦可說是兒童文學。
(三) 神話反映當時先民的現實生活:劉大杰認為,「神話是初民對于自然現象的解釋,反映人類和自然界的鬥爭。」袁珂認為,神話「不能離開當時人類的現實生活、勞動和鬥爭而作憑空的推想。」;譚達先認為,神話是「當時生產力低下的人民企圖支配自然的一種結果」。先民對於大自然運作的知識不足,日月星辰、風火雷電、蟲魚鳥獸等,更時時威脅先民的周遭環境,先民必須不斷鬥爭才得以支配自然而獲得生存。神話反映當時先民的現實生活,殘酷又無奈,因此「神話不是謊話」。
三、 神話,是中國文化的活水源頭
四、 結語
注釋:
①出自《論語・述而》篇
②出自《史記》《五帝本紀》。文義:學者多稱讚五帝,久遠了。然而最可信的《尚書》,記載的獨有堯以來,而不記載黃帝、顓頊、帝嚳。諸子百家雖言黃帝,又涉於鬼怪,都不是典雅之訓,所以當世知識分子都不敢說,不可以取以為證。
③出自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二篇神話與傳說。
④出自茅盾《神話雜論》中〈中國神話研究〉一文。
⑤出自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卷。
⑥出自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導論篇第一章。
⑦出自譚達先《中國神話研究》一。
⑧出自徐治平《中國古代神話選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