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本西夷人也,揚雄《蜀王本紀》言:禹本汝山郡廣柔縣人也,生於石紐。相傳大禹本是羌人,大禹延續羌人的石崇拜,夏王朝有強烈的石崇拜信仰。從大禹的歷史記載、神話傳說中,大禹的出生地、婚娶地、會諸侯處和葬地等遺跡,顯示大禹與石崇拜有密切關係(侯丁月,2016)。本文擬從大禹歷史記載、神話傳說及遺跡,禹羌文化與石崇拜的關係,探討大禹文化欲彰顯的真正精神。
二、大禹歷史記載、神話傳說及遺跡
大禹所出之處在《世說新語‧語言篇》:「大禹生於東夷」,大禹是山東地區東夷人之說。「禹產於昆侖山」,禹則為西北人;「禹娶塗山氏」、「禹會諸侯於塗山」,禹為安徽淮夷人之說;也有「禹會諸侯於會稽」,禹生於浙江會稽說。但是大禹所出之處最普遍的說法是「禹生石紐說」,石紐在今四川,有「汶川」(西川)和「北川」二種說法。「汶川」說是指西川汶縣石紐鄉,「北川」説則是北川石泉縣石紐鄉。岷江上游的羌族在漢魏兩晉時期已崇奉大禹為神,唐宋時期石紐山成為大禹聖跡中心,羌人的石紐村被稱為禹的故里,以禹之名所造構的遺跡、廟宇、傳說故事等無以計數。陳昭昭(2005)認為,禹出四川西羌石紐、山東東夷、安徽淮夷、浙江會稽等說,但是上述夏文化出土地區,考古界、史學界無法確認就是大禹所出之地。甘肅學者李仲立(2003)提出考古界和史學界公認夏文化遺址有兩處,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的二里頭文化,和山西夏縣東下馮出土的二里頭文化的東下馮類型。李仲立結合文獻與考古出土資料,考證出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是處在夏王朝中後期,嵩山為中心,伊洛河流域是夏王朝中期以後活動和建都的地域。山西夏縣的東下馮遺址應是夏禹最早生活和建都之地,並無確切證據顯示大禹所出之地,大禹的出生地在學術界有很大研究空間。
侯丁月(2016)指出,大禹的歷史記載、神話傳說中,大禹的出生地、婚娶地、會諸侯處、葬地等遺跡顯示出他與石崇拜有密切關係。《尚書‧皋陶謨》中寫大禹的婚娶地在塗山,《蜀王本紀》:「(禹)塗山娶妻,生子名啟,於今塗山有禹廟,亦為其母立。」《華陽國志‧巴志》:「禹娶於塗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越絕書‧記地傳》:「塗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去縣五十里。」塗山有江州(今重慶市)一說,也有安徽壽春當塗說,河南的嵩縣、登封,浙江的紹興等地都有塗山之說。
《左傳‧哀公七年》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西晉《太康地志》載:「塗山西南又有禹會村,是禹會諸侯之地。」安徽蚌埠禹墟考古現場出土一批奇特的陶器製品和綠色、紅色、黃色和白色等彩色石頭,都不是當地的石頭;以綠色的石頭偏多,是產自河南典型的盧山綠。根據遠古時期玉石就是石頭,這些美麗的石頭或許就是《左傳‧哀公七年》記載的「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中的石頭。
三、禹羌文化中的白石崇拜
現今的羌族盛行白石崇拜的習俗,羌族的家家戶戶屋頂上都有一塔上供白石,房頂上的白石代表天神,火爐旁的白石代表火神,村外岡頭或山頂上立的白石代表山神,田地裡立的白石代表育苗土地神,他們選取一些白色石塊當作靈物置於屋頂或墓葬內外。
在羌族世代相傳的口碑史詩《羌戈大戰》說道:生活在川西北羌族的遠祖原本生活在西北大草原。那裡水草豐美,牛羊成群。後來遭到北來的異族入侵,羌人被迫西遷。羌人九弟兄率九支人馬各奔前程。其中一支在大哥阿巴白構率領下奔向了補孕山。這時敵兵突然來襲,激戰三天三夜,羌人且戰且退,損失慘重。就在這支羌人敗退到無路可走時,他們便向天女木姐珠禱告,祈求幫助。於是木姐珠從天上拋出三塊白石,頓時變成崛山上的三座大雪山,擋住了敵兵的追趕,這支羌人乃能來到松潘境內的熱茲草原安居。三年以後羌人重建家園有了成效,於是大家決議羌族以白石為神靈的象徵。
羌族信奉的白石曾幫助羌族人民打敗敵人擺脫了困境,因此在最初信仰中白石被羌族奉為保護神。羌族信奉石頭能帶來安居樂業而將其視為神靈,在羌族石頭也可用來驅邪避魔。
大禹傳說及遺跡,使得大禹出生地石紐山成為了著名旅遊景點,儘管禹王廟已於1966年被毀,但是山石上「石紐山」三字清晰可見,沿著泯江的兩岸禹跡眾多,如禹碑嶺、塗禹山、石鼓、禹穴、聖母祠、禹王宮、禹舟渡等,具備旅遊觀光和文化的重要歷史價值。
四、結語
雲林石譜:「天地至精之氣,結而為石,負土而出,狀為奇怪」。石頭生成於天地之間,儘管歷經滄海桑田、地老天荒,和歲月更迭,唯有石頭依然屹立不搖。人類是萬物之靈,石頭更是萬靈之物,對石頭的敬畏之心產生石頭崇拜和有關石頭的種種神話傳說。
從大禹傳說及遺跡顯示出,大禹與石崇拜確實有關連,作為羌人的大禹延續了羌人的石崇拜,因此大禹所建立的夏王朝有強烈的石崇拜信仰。《尚書·禹貢》提到地方進貢中央的貴重禮品「徐州有泗濱浮磬、青州有怪石」,而「禹錫玄圭,告厥成功」,意即治水大功告成後,禹被賜予玄色的石頭作為治水成功的獎賞。徐中舒先生認為: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根據由漢至晉五百年間長期流傳的羌族傳說,大禹及他所以建立的夏朝石崇拜是必然的。
從大禹傳說及遺跡,禹羌文化與石崇拜的關係,大禹文化欲彰顯的真正精神是甚麼呢?海峽兩岸慧行賞石文化協會指導老師林呈財博士,在南京市夫子廟舉辦的「大禹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講座說過:「導河積石源流長、嵩高維嶽氣象尊」,重點在「積石」,石頭是「雲之根、地之骨」文明的開端,「石小乾坤大、拳石容天下」,大禹文化的真正精神是鼓勵人們要「活出人生」的最高價值,不只是在學歷、經歷、病歷中「活過人生」,找到生活的重心,掌握生命的核心,用有限肉身活出無限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仲立:〈大禹出生地辨析〉,《甘肅高師學報》,2003年第8卷第3期。
2. 陳昭昭。〈大禹神話傳說及治水英雄崇拜研究〉,《嘉南學報》31 期(2005.12):頁528-551。
3. 侯丁月。論禹羌文化中的石崇拜,文史雜誌2016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