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天候到天意」─以大禹治水為例
黃淑芳

前言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人們對於歷史人物的成功、失敗或朝代的更迭、文明的興起、衰落等原因皆歸因於人和事本身,但是人真的可以主導歷史的演化進程嗎?二十世紀開始,學者提出自然環境對歷史所造成的影響。竺可楨(1973)主張氣候的變化乃全球性的現象,氣候變遷與朝代更迭間似乎有某種關聯。大禹治水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鯀、禹父子治水成功、失敗原因,均歸因為父子二人治水方法不同使然,大禹治水成功是因為採用疏導的方法,鯀用圍堵的方法治水而導致失敗。但是近年來學術界從氣候環境探討歷史的沿革與朝代更替的原因,不少研究證明歷史人物的成敗、社會的興衰、朝代的更替等現象常與氣候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
本文擬探討「氣候環境的變遷對大禹治水成功的影響」。「一般人出門會看天氣,專家學者注重天候,然而有智慧的人更重視天意」。孟子曰:「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孟子認為禹因賢能而獲得天命,結束禪讓政治開啟了家天下的時代,成為後世敬仰的聖王典範,建立天命觀敬天禮地,是天命、天意所依歸。
一、昔之聖王大禹
儒家經典均以大禹為典範,墨子將禹、湯、文、武並列為「昔之聖王」,其言行作為與政治思想對儒家的思想影響深遠。孔子稱讚大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記‧夏本紀》中,司馬遷描述「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史記‧夏本紀》載:「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大禹在父親鯀被誅於羽山後,克紹父親未竟之業,發揮移孝作忠的偉大情操,繼續治水工程。
自漢朝以來人們認為;大禹治水成功是因為採用疏導的方法,鯀用圍堵的方法治水而導致失敗。在《山海經‧海內經》描述鯀以「息壤」堙堵洪水:「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息壤者為土自長息無限,可以塞洪水。 鯀治水所竊的「息壤」即是築高的土堤。陳昭昭(2015)指出,大禹治水主要仍是疏導法,在先秦典籍中可見到不同字眼述寫大禹疏導治洪,如《尚書‧禹貢》則以「導」字為大禹治水工程的主要方法:「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于流沙。導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厎柱,又東至於孟津。」《墨子‧兼愛》禹治水的方法是「泄」、「灑」等,以引水「注」湖 。《孟子‧滕文公》上則記載大禹治水:「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荀子‧成相》大禹治水的方針:「禹有功,抑下洪,辟除民害遂共工,北決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決」、「通」、「疏」均為治洪的方便法門。
二、環境歷史論
然而以當代的科學技術和知識水準也很難控制黃河氾濫所帶來的洪水災害,吳文祥、葛全勝(2005)認為不能只將鯀治水的失敗歸結於「壅防」,大禹治水成功歸結於「疏」「導」;因此,吳文祥和葛全勝(2005)根據古文獻學、考古學以及天文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成果,分析史前洪水可能發生的時代,重建了大禹治水傳說時期的氣候背景,推測傳說中堯舜禹時期的大洪水發生於距今4200、4000年左右,即對世界許多地區的早期文明發展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全球性氣候異常時期。並根據氣候突變與東亞季風降水之間的關係論證,夏朝建立前夕的史前大洪水是真實發生過的,但是大禹能夠治水成功可能主要得力於氣候好轉所致。於蕙清、紙矢健治(2016)根據古氣候學與考古學的研究,禹所處之時代進入龍山文化晚期。從四千年前黃河改道的遺跡發現,黃河由蘇北改至河北入渤海,這可能是當時黃河中、下游發生洪水的原因之一;我們由粉孢、泥炭、冰心等的證據顯示,中國已由潮溼期往乾旱期,所以夏朝立國前的洪水與其後的乾旱氣候,對華夏文明的誕生有重大關鍵的影響。
過去研究鯀禹父子治水時,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王暉(2008)認為是二人在治理洪水「時間」先後的問題。堯舜時代大洪水初期,鯀面對洪水的來臨,只能用建堤防的方式來阻攔洪水氾濫,保護宮室建築;但是到了洪水後期,大禹治水採取疏通壅塞、開通淤積和疏導河流等方式自然能平定水患,使人們安居樂業。古史傳說中共工和鯀是修築堤防堵截洪水,因為地處黃河中游,共工、鯀皆為農業部族,實行定居的生活方式,在大洪水來臨之際只有建堤防攔截洪水,但卻為黃河下游的眾多方國部族帶來了大災難,所以共工、鯀遭到討伐後,只好被迫遷徙到邊遠地區。環境因素成為是人類歷史轉折點的重大助力,大禹治水成功或許可歸因於天候的變遷,天氣逐漸變乾、變暖,有利治水與農業發展,地球氣候的變化有利禹治水有成。
三、天氣、天候到天意
從上述相關研究得知,氣候環境的變遷對大禹治水能否成功有關鍵性的影響。一般人出門會看天氣,專家學者注重天候,然而有智慧的人更重視天意。在《尚書‧洪範》中記載,「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鯀因治水不成擾亂五行,上帝動怒不傳九章大法,治國的常道因此崩壞。禹承擔了治水之重責大任,天把九章大法賜予禹,治國的常道井然有序。「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孟子認為禹因其賢能而獲得天命,禹成為後世敬仰的聖王典範,並結束禪讓政治開啟了家天下的時代,是天命、天意之所依歸。
於蕙清 、紙矢健治(2016)指出,從《尚書‧禹貢》「禹別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和《詩經》:「信彼南山,維禹甸之。」以及《史記‧夏本紀》記載:「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並「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提出大禹除了平定水患、定九州、定田賦與貢物,治水之後天下安定更為國家訂定制度,禹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開創中國第一個朝代,夏王朝的建立與治水成功有密切相關。《尚書‧皋陶謨》:「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於上下,敬哉有土」。〈泰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大禹建立天命觀敬天禮地,物質上力求儉僕,政治上為民興利,樹立內聖外王的儒家聖王形象,因而能獲得天命、天意。

參考文獻:
1.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科學》16 卷 2 期,1973 年,頁 168-189。
2. 陳昭昭。〈大禹神話傳說及治水英雄崇拜研究〉,《嘉南學報》31 期(2005):頁528-551。
3. 於蕙清、紙矢健治。先秦思想之大禹君王形象分析,正修通識教育學報 第十三期 2016年 6月頁 1~14
4. 吳文祥、葛全勝。夏朝前夕洪水發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第25卷第6期 第四紀 研究 Vol. 25,No. 6 2005年11月
5. 王暉。大禹治水方法新探,2008年3月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