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之歷史緣由及文化內涵
黃慧諦

一、前言
有感於「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的設立,而學會成立之宗旨乃是秉持著慎終追遠的精神,來致力堯舜禹文化的研究,進而宏揚堯舜禹聖王之精神。而中國古籍中最早記載堯、舜、禹之言行、政事者,就是《尚書》之《堯典》、《舜典》與《大禹謨》,因而覺得有必要將《尚書》之歷史緣由及文化內涵做一番較深度的研究、探討。
二、中國最早的史書 ─《尚書》
《尚書》又稱為《書經》。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 》謂:「尚者,上也。言此為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書。」東漢.鄭玄注曰:「尚者上(上天)也,尊而重之,若天書然,故曰《尚書》。」三國.王肅曰:「上(君主)所言,史所書,故曰《尚書》。」所以,古人對「尚」的名詞解釋至少就有以上三種說法,但若以動詞來解釋「尚」,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解釋,「尚」為尊崇、仰慕之意。我們若以治學(做學問)的角度,當然可以考據、考證那一種說法為真,不過若是以效法、學習的角度來任事,何妨將其視為兼而有之,更何況在古文中「尚」與「上」為通假字(同音通假)。所以我們應該把上古聖王教化之書,視為尊尚(至尊至上)之書,值得尊崇、仰慕,效法、學習的上古之書。「尚」為後人加冠上去的,其本稱在周朝時代稱為「書」或「書經」。
古代的史官,一般的通說是「右史記言,左史記事」。記事則為春秋,記言則為書經。故三國.王肅就據此而言:「上所言,下為史所書,故曰尚書。」《荀子·勸學》也說:「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因此尚書,乃是唐、虞、夏、商、周這五代史官記載政事言論的紀錄(公文)檔案,其記言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經濟、教育、曆法、官制、刑律、水利等。
三、記言方式近於金文
根據許多出土文獻及古文的文字流變軌跡,《尚書》裡大量保留了西周初期的文字寫法,其文法和西周青銅器上的「金文」大體相同。而中國文字之起源,《周易‧繫辭下》說:「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然而,結繩記事、契刻記事,乃至後來之圖畫記事仍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所以就開始演變至文字,所以才有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出現。在商代後期,和西周時期人們喜歡把字鑄刻在青銅器上,就形成了所謂的金文(註: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所以鐘和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金文又稱為鐘鼎文或銘文)。
金文的形體和結構與甲骨文相似,但因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澆鑄而成,比較容易書寫。在青銅器銘文中一句最常用的祈福語為:「子孫永寶用」,其含義是希望此器能夠永世流傳,後世子孫也一如既往地銘記和珍愛祖先的功德與榮耀。所以,周朝的人認為青銅器是可以傳之久遠而不會毀壞的東西,而鑄刻在上面的文字也能和青銅器一樣,流傳久遠。雖然周朝時期的青銅器鑄刻技術已經很高超,但要書寫文字還是非常費時,更何況在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畢竟是有限,所以有什麼樣的文字、訊息希望記錄下來,讓後代子孫可以永誌不忘呢?當然是有傳承、教育價值的文化遺產(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多為記事或表彰功德的內容)。但到了西周中期,在青銅器上鑄刻文字的方法就明顯衰退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當時的周人已經開始在竹木簡上刻寫文字了。
四、《尚書》為孔門六經教材之一
《尚書》是由誰編纂的呢?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但司馬遷和班固都認為是孔子編纂的。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化承上啟下的集大成者,《禮記.中庸》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司馬遷於《史記.孔子世家》更指出:「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所以,孔子生活的時代,是禮、樂廢,詩、書缺的春秋末期。在他周遊列國之後回到魯國,把晚年的精力都花在編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上面。
孔子將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秦穆公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彙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挑選出100篇(註:班固《漢書.藝文志》曰:「《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這就是百篇《尚書》的由來。孔子編成《尚書》後,遂與《詩》、《書》、《禮》、《樂》、《易》、《春秋》並列為孔門六經教材之一。而且,在平時與學生間的言談對答,也常引用《書》來作解釋,這一點在《論語》的諸多篇章都可以得到印證。
五、結論
《尚書》的內容,以時代來分,可分為:唐書(如堯典),虞書(如舜典),夏書(如禹貢),商書(如殷盤),周書(如周誥、洪範)等。若以體裁來歸納,則可分為六大類:典、謨、訓、誥、誓、命等。由記事的內容來看,其涵蓋的範圍實在非常廣泛,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經濟、教育、曆法、官制、刑律、水利等。
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理事長教育博士 林呈財先生於「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成立大會致詞時指出:「臺灣堯舜禹文化學會的成立,完全是奉天承運,一般人出門會看天氣,稍微有心思的人會看天候,靈性高的人則是會看天意。」更道出堯舜禹文化之絕學,「堯的絕學是『法天』,舜的絕學是『修德』,而禹的絕學則是『仁義』。」有句話說:「不知天文無以察時變,不知人文無以化成天下;不知歷史無以通古今,不知地理無以行遍天下。」教育的第一前提是「溫故知新、藉古鑑今。」而教育的最高宗旨是要能夠「上體天心、下化萬民。」學會成立之宗旨就是要致力於堯舜禹文化的推動、發揚堯舜禹之精神,以鑑古知今、效法先賢、繼往開來。因此,今天能夠有機會將《尚書》的由來做一番探討、整理,除了將此心得分享給有緣人外,希望也能夠藉此互相砥礪。

參考文獻:
1. 唐.孔穎達《尚書正義》
2. 楊照,中國傳統經典選讀① 尚書:追尋永恆的天命
3. 李振興,尚書.華夏的曙光
4. 喻中,風與草:《尚書》─ 孔子以來歷代核心教科書之現代解讀
5. 張祥龍,《尚書.堯典》解說:以時、孝為源的正治
6. 嚴志斌,商代青銅器銘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