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堯舜禹禪讓的政治原則與歷史型態(一)

陳亭均

一、 前言:
西元1920~1940 期間,談論禪讓為當時學界一個熱門的話題。五四運動存在許多觀點,分為:
(一)郭沫若提出的“選舉說”,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中酋長選舉制度。
(二)蒙文通提出的“爭奪說”,認為虞、夏間揖讓之實乃是爭奪。
(三)顧頡剛提出的“儒墨創造宣傳說”,認為堯舜禪讓說法源於墨家,是儒墨兩家宣傳之結果。
(四)“神話說”由楊寬提出,認為堯舜是神話中的上帝,故堯舜禪讓傳說當是由神話轉化而來的。
(五)“否定真實性”認為堯舜禪讓故事並不存在,堯舜及禹當分別代表先後主盟中原的幾個早期城市國家。
在五四運動後的文化大革命,研究方向轉變成性質方面的敘述。
研究堯舜禹禪讓的經史材料中,最早完整記載為《尚書》,儒家最早也最重要的經典。《尚書.堯典》和《尚書.虞書》詳細地記載堯舜禹禪讓的過程。《春秋》雖然作為經典的歷史著作,對遠古的禪讓幾乎隻字未提。
古人對於堯舜禹禪讓的看法,孔子為儒家創始人,儘管他對堯舜禹推崇,然而《論語》中,只發現他對堯舜禹禪讓的經過輕描淡寫而已。《孟子》對於堯舜禹禪讓有詳細的記載,包含時間、地點和具體過程。但孟子對於禪讓的過程不是很關心,而是著重於禪讓的合法性。戰國時代諸子百家藉由堯舜禹禪讓來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司馬遷對於堯舜禹禪讓的記載主要取材於《尚書.堯典》和《尚書.虞書》,再加上一些民間調查,對於禪讓的時間和步驟都記載比較詳盡。
二、堯舜禹禪讓性質及質疑
根據司馬遷記載,禪讓涉及到三方人物,一是在位君王,二為未來的接班人,三為部落貴族。嗣君人選有二,帝君之子和貴族推薦的候選人,帝位繼承人的決定權操控在部落貴族手中。
舜禹禪讓是原始部落的一種民主選舉制度,且只在部落貴族內舉行,只能算是原始部落內的選舉制度,跟現代社會的民主選舉截然不同。在古希臘的巴塞勒斯、羅馬的勒克斯里也有部落內的民主選舉制度。
堯舜禹禪讓的不確定性有三項如下:
(一)舜與禹的接受帝位時間無法界定。按照《尚書.堯典》中記載,堯在位七十年才開始物色舜為繼承人,二十八年後堯死,三年遏密,舜正式接替帝位,似乎是堯物色後三十一年登基。然而,《尚書》又提到舜在堯駕崩之前攝天子之事,使得登基時間定義複雜許多。禹即位時間也存在相同情況。
(二)堯舜禹禪讓的類別問題。堯舜禹的帝權轉讓,鑑於他們都是黃帝的後代,發生在同家族不同分支,並且沒有發生改正朔、易服色之類的改制,屬於內禪。但堯舜禹顯然不是發生在父子、叔姪、堂兄弟間的轉讓,之間的姓氏也不同,只能定義為外禪。
(三)禪讓對象的不確定性。原始禪讓展現較濃的民主色彩,不僅限於帝君之子或貴族推薦之人。
三、結語
堯舜禹禪讓性質類似原始民主選舉制度,但另外又帶有權臣逼禪式的禪讓。另外,對於堯舜禹禪讓性質上的不確定性,主因是來自於我們對禪讓的思維建立在魏晉南北朝封建的外禪,而不是對原始民主選舉式禪讓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楊永俊。《論堯舜禹禪讓的政治原則與歷史型態》,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卷4期(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