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敦煌變文─舜子變,看舜傳說之演變與流傳(上)
張智凱

一、 前言
上古聖王舜帝的孝行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一個約4200年前的舜帝故事何以能流傳至今?這就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了,若再查考原始典籍所記載的舜帝孝行故事與現今所流傳者,其中有何不同?為何不同?背後的意義為何?這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 原始典籍
舜帝事蹟最早記載於《尚書》的《堯典》與《舜典》中,《尚書》主要是記言,兼及記事,所記載的歷史上至堯虞舜時代,下至春秋秦穆公時期,約1500多年的歷史,為上古史料之彙編,為古代政治史重要經典,影響歷代國君及大臣。推論作者很可能是史官,非一人之作,也不成於一時。
在《堯典》中記載舜帝的孝行事蹟如下: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釐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帝曰:「欽哉!」
這裡僅有短短一句:「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在描述舜帝的孝行。
從舜帝在世(約西元前2200年)到尚書成形(約西元前650年)之間,約有1550年左右的時間,這之間舜帝的故事又經諸子百家的傳布,尤其是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孟子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孟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離婁下》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蹟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三、 史記—五帝本紀
人類普遍都愛聽故事,而有聽故事的人必有說故事的人,在舜的傳說形成正式的史書文字記載之前,早已經過無數民間的傳述,而一代一代的傳述又不斷擴大想像的空間,於是就與原始典籍所記敘者差距頗大。在此以《史記—五帝本紀》為例證。
《史記》作者司馬遷是最早對舜的家世、孝行事蹟、禪讓天下做全面性、系統性的整理與記載。司馬遷在《五帝本紀》的最後一段寫到:「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可見司馬遷是遊歷過整個中國土地,遍訪各地耆老,蒐集各種傳說故事之後才整理為文的。
《五帝本紀》中有關舜的孝行事蹟,記載如下: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咸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堯乃賜舜絺衣,與琴,為筑倉廩,予牛羊。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涂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上述記載與《尚書.堯典》的記載相較,舜帝的孝行傳說已經增添許多豐富的內容,這些內容不外使故事更加曲折離奇、驚險刺激。而時間上,從尚書(約西元前650年)到史記(約西元前100年),中間又經歷了約550年,在民間的傳述得越久,似乎舜帝故事的生命力愈加旺盛,這個現象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不可謂不深。儒家思想越要標舉孝道之典範人物舜帝孝行之高潔,就越以反差來形塑其父、母、弟之惡劣形象,也就是在父、母、弟愈加惡劣的欺壓之下,舜帝仍不改其孝行,讓人們對於舜帝的孝行高度,印象更加深刻。